企業名稱:磐真堂馮自強中醫推拿按摩教學培訓
聯系人:馮老師
手機:15831183308
郵箱:panzhentang360@163.com
地址: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人民路3188號萬達廣場A座磐真堂培訓
網址 : www.newncca.com
中國、日本的“下一代”較量
1992年,一篇關于中日少年探險夏令營的紀實報道——《夏令營中的較量》轟動中國。16年后的2008年,新華社刊發的一組日本幼兒教育的照片,再次引起國人深刻的思考。照片上,日本東京的一家幼兒園里400多名小朋友正赤裸上身,在寒冬的操場上鍛煉。日本的幼兒園為什么要對這么小的孩子這樣訓練?這種教育方式的背后是一種怎樣的教育理念?
日本教育非常重視孩子身體素質
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,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點。這在中日兩國孩子參加的課外活動上體現明顯。雖然兩國家長都將孩子送去學鋼琴或外語,而排在日本孩子課外活動第一位的則是游泳等體育項目。日本家長特別重視對孩子身體素質的培養。日本小孩一般都不怕冷,冬天都穿得很薄。家長認為這樣做,不僅能鍛煉孩子的體質,也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吃苦精神。
中日之間在對孩子教育理念和價值觀上有著明顯的不同。通常來說,中國的學校,成績好的孩子Z受人喜愛,但在日本,體育好的孩子Z受同學尊敬。孩子們的夢想,Z多的是運動員,女孩子Z崇拜的是有著發達胸大肌的男孩子。
我們:連續十年國民體質持續下降
哪怕劉翔跑得再快,我們也只有一個劉翔;哪怕我們包攬奧運會上所有的金牌,也無法掩蓋我國國民體質10年來不斷下降的事實。
我們是競技體育的金牌大國,但我們也是國民肥胖率、心血管疾病發病率、國民亞健康比率在世界上高居前列的國家。體育的功能是塑造健康優秀的公民,但面對全面素質不斷下降的現實,作為競技金牌大國,我們難道不該進行反思嗎?
金牌數量一直在漲 全民體質一直在跌
競技金牌:世界第1,亞洲第1
以1990年亞運會為起始,20年來,中國競技體育在五屆奧運會和六屆亞運會上,將金牌戰略發揮到極致。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,中國金牌總數16枚,排在第四,位居金牌榜第二陣容的排頭。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,金牌數與上屆持平,排名也持平。從2000年悉尼奧運會開始,中國軍團在金牌榜上開始大踏步超越,奪得28枚金牌,位居第三,跨入第一集團。
國民體質:世界第35,亞洲第5
再看看我們的國民體質,所謂國民體質就是一個國民在心肺耐力、力量耐力、柔韌性和體成分(脂肪含量)等生理指標的一個均值。從1990以來,我國也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國民體質監測。
在2008年完成的一次監測中,速度素質、耐力素質、柔韌性素質、爆發力素質、力量素質均全面下降。反映柔韌性素質的立位體前屈指標和1995年相比,7-12歲下降0.4厘米,13-18歲下降1.8厘米,19-22歲下降2.5厘米;反映下肢爆發力的立定跳遠Z大下降2.3厘米;反映耐力素質的800米、1000米跑下降更為明顯。13-18歲中學男生女生的1000米、800米跑的平均水平下降9.6秒、12.6秒,大學男女生分別下降20秒和15.1秒。另外斜身引體、引體向上、仰臥起坐等指標也沒有一個是上升的。
今年初公布的一組Z新的國民體質報告顯示,較之2008年,我國青少年的國民體質再次下降,這里不再列舉繁雜的數據,從Z能反映體質的肥胖和近視狀況就可見一斑。較之2000年,我國青少年肥胖率增長近50%,城市男學生1/4為胖墩兒。較之2008年,青少年近視率從20%增長到31%,可以說,中國即將成為不折不扣的眼鏡王國了。
20年來,我國競技金牌不斷“瘋漲”,國民體質卻不斷下降,在2007年公布的一項世界國民體質排名中,荷蘭、丹麥和德國排在世界前三,韓國排在第24位,亞洲第一。日本排在第29位,亞洲第二。中國排在第35位,亞洲第三。中國人的體質狀況用新華社記者楊明提供的數據就是“兩高一超”,1.6億人患高血壓、1.6億人患高血脂,有2億人超重或肥胖。75%的國民處在亞健康狀態。如果召開各國國民體質奧運會和亞運會的話,我們的獎牌榜可就慘淡了。
運動能力對比 青少年體質遠不如日韓
國民體質的下降,究其原因與生活方式有關,在影響生活方式的指標中,運動健身是影響國民體質Z重要的因素。也就是說,我國國民體質,尤其是青少年體質數十年下降,恰恰是我們的全民健身運動,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。
據《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》初步調查顯示,因城市化的發展,我國60%以上學生的居住環境不具備進行體育運動的條件;在休息和節假日的空閑時間,學生Z喜歡做的3件事是:上網聊天和游戲、聽音樂學唱歌和看電視,出去運動的不足30%。
再看看我們的近鄰日本,日本中小學生的運動量普遍多于中國學生,每天鍛煉2小時的日本學生有21.3%,中國學生僅為6.3%;每天鍛煉3小時的日本學生有21.3%,而中國學生僅為1.3%。
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經對中日美三國初、高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問卷調查顯示,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初中生,中國為8%,日本為65.4%,美國為62.8%;高中生中國為10.5%,日本為34.5%,美國為53.3%。
中國青少年缺乏鍛煉,日、韓的學生勤于鍛煉。當這三國的孩子在一起運動時,將發生什么狀況呢?一項調查報告描述了去年我國一所學校中外學生的體質差異。以一次登山活動為例,以日、韓學生為主的國際部全體學生都順利到達山頂,中國學生中卻有20多人因體力不支中途返回。
除了耐力和精力不如日韓學生,中國學生在耐寒能力上也差距明顯。進入冬季,中國學生在室內穿著厚厚的毛衣褲,而多數日韓學生只內著一身秋衣褲。在體現協調能力的急停急轉的測試上,中國學生時常會摔跤,還有很多學生不能很快地奔跑。
這不是輸在“起跑線” 這真是失去“地平線”
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們經常在大冬天里光著上身跑步,這樣的照片讓我過目難忘。而我們則有許許多多學校田徑運動會取消了長跑比賽,根本原因是孩子們已經“跑不動”了。日本中小學每天都有體育課,學生放學后,還規定得鍛煉1小時——這才是硬碰硬的“家庭作業”,日本每天鍛煉兩個小時以上的學生占總數四成多。而我們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,孩子們從早到晚都是瘋狂地做習題寫作業。這就是差距,這就是差別。
不再跑在大地上,就不再看見地平線。
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,不僅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,不僅幾十年過去拿不到一個諾貝爾科學獎,而且會把下一代壓迫成新的“東亞病夫”。
這真的是輸了。如果硬是要說有什么“起跑線”,那么這才真的叫“輸在起跑線上”。
輸在孩子,錯在成人。這錯,錯在教育本身,錯在教育體制,錯在人和人才培養的根本理念上。
不比拼體質,只比拼分數,拼得個個都弱不禁風,拼得人人都苦不堪言,這樣的教育注定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。這基本道理就在于:體制錯,體質錯。
100多年前,我們被外國人稱為東亞病夫。如今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,競技體育已經開始躋身世界前列,我們的金牌一次比一次多,但國民的體質卻是一代不如一代,這樣下去既令人感到諷刺又令人無比堪憂!為了找回失去的地平線,是時候該警醒了!